4月3日,记者从市重大项目办和京投轨道公司获悉,2025年全市在建轨道交通线路10条(段)、在建里程177.4公里,所有在建工程按照工期节点目标安全稳步推进,轨道交通建设超额完成“开门红”目标投资任务。
据市重大项目办轨道一处三级调研员聂桂平介绍,市重大项目办会同市区相关部门组织京投公司多轮次按线详细分析“开门红”形势,逐线、逐项调度一季度重点任务,破解制约投资落地重难点问题,实现进场扩面;用足用好连续施工保障、渣土运输“白名单”工作机制,保障连续施工需求。各参建单位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搞生产,紧抓22号线等全面建设关键线路工程进展;本市支持智能建造技术、新型防水技术、素面混凝土轻量化装修技术在新建线路示范应用,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发展带动轨道交通建设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据京投轨道公司计划调度部副部长巩耀娜介绍,截至3月底,地铁工程施工现场总人数已达2.6万人。目前,计划今年通车的17号线(工人体育场—十里河)土建工程整体完成90%以上,已进入轨道铺设、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6号线南延工程车站主体结构已经封顶、区间主体和联络通道已经完成,正在开展车站附属结构施工和车站设备安装工作。此外,22号线、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等其他在建线路均按计划有序推进。
4月3日,记者来到北京地铁6号线南延工程现场,线路轨道铺设已完成50%,机电、通信、供电设备安装完成40%,正在进行电缆敷设。
京投轨道二分公司系统设备部主管工程师杜凡介绍,该线路区间北起既有潞城站,沿运河东大街向东敷设,至现状减运路转向南,在规划潞阳大街与防护绿地交叉口北侧设车站1座(东小营南站),长约2.1公里,全线采用地下敷设方式,预留远期继续延伸的条件。
此外,6号线南延工程是北京市首个采用工程总承包(EPC)模式的新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6号线南延工程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李瑶介绍,相比传统施工中设计、总包、分包各自独立运行不同,EPC模式的优势在于由设计单位牵头,形成项目建设各方的统筹调度机制,确保各单位之间施工任务从设计开始便有机融合,确保项目建设各方之间从组织方案到施工工序,再到技术细节的相互贯通,解决了以往各单位之间方案不交圈带来的相互影响和工序衔接不畅问题,极大地提升了轨道交通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城铁公司 6号线南延工程设备项目经理雷煜文表示,从EPC执行效果来看,可以有效减少传统施工中出现的返工现象,各专业之间从项目规划设计开始便实现了多轮次沟通,相互了解施工方案和技术要求,各方也从沟通中找到了融合施工的最佳效果。
北京轨道交通建设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为完成全年建设投资任务开了个好头。下一步市重大项目办将围绕“保开通、促开工、稳在建”主线,持续强化统筹协调,深化科技创新与绿色施工,确保年度建设目标高质量完成,推动我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为首都城市功能优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