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西部山区灾后重建“三纵三横”交通网络的关键通道,108新线高速公路东起房山区青龙湖镇京昆高速,西至十渡镇京冀边界,全线长59公里,划分为16个标段,涵盖隧道、桥梁、路基等工程内容。其中,工程总承包部在14标段建设中深度应用高科技装备,显著提升施工效率,跑出了“智”造加速度。
受自然地势环境影响,14标段的施工面临严峻挑战:频繁的开山辟路需应对34万立方米的爆破总量,爆破点位散落于临时便道、深挖路堑、路肩墙等多个区域,加之工期紧、工艺杂、设备多,安全与效率的平衡成为挑战。施工团队以“科技防线”采取了双重防护,设置主动防护网和被动防护网加固山体,并对影响范围内的既有构筑物,采取铺设竹胶板加炮被等安全防护措施,实现爆破施工全程安全可控。
在西太平标尾桩基施工区,随着一声巨响,Y33、Z32桩基爆破作业精准完成。1700公斤装药量的爆破作业,在前期细致勘察与智能测算的支撑下,实现范围与强度的毫厘不差。巨响过后,障碍应声破除,作业人员30分钟内完成清理,导行路顺利贯通,为后续路基铺设和桥梁架设打通了关键节点。
而东太平大桥施工现场,无人机正成为跨越山谷的“空中搬运工”,重新定义着复杂地形下的施工模式。传统防护材料调运中“耗人力、高风险、低效率”的痛点,在无人机吊装技术面前迎刃而解;操作员远程精准操控,搭载防护材料的无人机平稳飞越山谷,精准抵达指定位置。这一创新不仅突破了地形限制,更将作业效率提升数倍,让“空中作业”成为智慧工地的鲜活注脚,标志着项目在施工技术上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从“无人机航拍+CAD+GIS”的立体监测,到智慧管理平台的全程管控,再到电子档案系统的精准归档,14标段以数字化技术编织起全流程质量管理网络,每一个数据的实时传输,每一次参数的动态调整,都为工程质量筑牢“科技防线”,推动管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升级。
如今的108新线高速公路14标段,正以爆破施工的精准突破与无人机吊装的创新实践,双轮驱动工程提质增效。这份科技赋能的建设答卷,不仅为高速路早日通车按下“加速键”更在交通基建智能化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彰显了建设团队锐意创新、追求卓越的实干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