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脸识别精准考勤到一封家书联动家属保安全,从电焊机智能芯片到暖馨驿站歇脚充电,一系列精细化管理创新举措,在工程总承包二部十八里店乡小武基村农民安置房项目亮相。作为区域内规模最大的标段,项目以科技赋能、党建融合、人文关怀三大抓手,努力打造智慧+安全+温度的标杆工地。
智能明卡+焊机芯片 科技织密安全防护网
刷脸进工地,三卡合一胸牌,无证焊机自动锁死——在这里,技术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项目引入动态人脸识别系统,工人信息与身份证、工种、考勤数据实时绑定,超龄人员自动预警,黑名单人员禁入工地。配套的三卡合一胸牌(实名卡、宿舍门卡、床卡)实现人员轨迹全追溯,工效统计精确到班组。系统投用后,劳务纠纷同比大幅下降,工资发放准时率达100%。
电焊工在上岗前,都要用手机APP扫描焊机上的二维码,然后填写焊接位置和时间。为保证项目动火安全,项目为每台电焊设备加装了智能芯片。工人需扫码上传动火证、持证信息,经双重验证才能启动,GPS定位数据直传监管平台,可有效防止无证操作。焊机还带有实时监测与熔断功能,能监测作业环境(如可燃气体浓度、温度等),异常时自动停机,减少火灾隐患。与此同时,设备通过4G/蓝牙技术,实现了无网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可实时传输作业数据。定位芯片具备GPS/北斗定位功能,结合“一芯一码一平台”模式,实现以码管机、以机管人、以智管焊。
“家书+安全墙” 党建拧紧思想安全阀
项目安全教育覆盖率100%,同时定期开展家书活动。项目党支部为保证工友安全,开工伊始就在项目部发起了“党员结对子·安全家书”活动,8名党员为结对班组家属撰写信件,既汇报工人表现,更强调安全规范。家属的叮嘱被工人们贴在床头,成为潜移默化的安全警示语。
在项目职工小家、休息室、食堂,各个角落的安全文化墙,时刻提醒着项目所有人员绷紧安全生产之弦。工人们表示,现在许多安全生产知识都通过漫画图解讲述安全带使用、消防逃生步骤,成了“看得懂的教科书”。
“暖馨驿站” 小空间里的大温暖
随着“建设者之家”休息室的投入,这个集体休息区、饮水站、便利超市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成为上百名一线劳动者最受欢迎的打卡地。
施工现场共配置了两处休息室,分别位于项目南侧和北侧。休息室不仅配备了空调、热水、自动贩售机、手机充电站、应急药品以及电视,同时还利用空间打造“安全文化墙”,墙上张贴的安全生产漫画、电视中时刻滚动的安全生产视频,让工友们歇脚时抬眼就能学安全。
休息室的设立实现了一举多得,既改善了工友们的作业环境,又筑牢了安全防线。如今,这个约20平米的空间已成为项目部推进文明施工、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
|